参考来源:《隋书》、《资治通鉴》、《北史》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日(公元618年4月11日),江都宫内传来震天动地的消息。
一代帝王隋炀帝杨广,在叛军的包围下,被校尉令狐行达用白练缢死,终年50岁。至此,曾经强盛一时的隋朝彻底覆灭,享国仅仅38年。
回望这个曾经统一天下、国富民强的大隋王朝,为何会在短短十几年间迅速崩塌。杨广这个皇帝,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致命的决策失误。
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开创科举制度,这些功绩本可以让他名垂青史。
然而就是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让这个本可以成为明君的皇帝,最终背上了千古骂名,也拖垮了整个隋朝。
这个看似合理却致命的错误决策,不仅耗尽了隋朝积累的全部国力,更激起了全国范围的民变,最终成为压垮强盛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盛世隋朝的雄厚根基
要理解杨广的错误为何如此致命,必须先了解他继承的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帝国。
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统一天下,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当时国库充盈,人口众多,军力强盛,真正达到了盛世的标准。
隋朝的富强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史书记载,隋文帝时期国库储粮可供全国人民食用几十年,府库的钱财更是数不胜数。
仅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当时的富庶:洛口仓是当时最大的粮仓之一,储粮可供百万人食用数年。而且这样的大型粮仓,全国还有好几个。
更让人惊叹的是隋朝的人口恢复速度。经过南北朝数百年的战乱,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人口锐减。
但在隋文帝的治理下,短短二十年间,全国人口就从不足3000万恢复到了5000多万,这在古代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人口增长奇迹。
隋朝的军事实力同样令人瞩目。灭陈时,隋军动员了51万大军,兵分八路,水陆并进,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51万大军的调动和补给,竟然没有给国家财政造成任何压力,足以证明当时隋朝的实力有多么雄厚。
隋朝的疆域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东起朝鲜半岛,西至中亚地区,南达越南北部,北抵蒙古高原,总面积达580多万平方公里。这样的疆域规模,即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相当可观的。
农业生产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峰。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垦,全国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
加上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以至于史书记载"家给户足,人不知兵",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手工业和商业也极其繁荣。隋朝的丝绸、瓷器、铁器等手工业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中亚、西亚等地。
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特别是丝绸之路贸易的恢复,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峰。
【二】杨广的雄才大略与宏伟构想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二十一日,杨广正式登基成为隋朝第二任皇帝。此时的隋朝正值鼎盛时期,而杨广本人也绝非平庸之辈。
杨广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他"美姿仪,少聪慧",不仅相貌英俊,而且聪明过人。
13岁时被封为晋王,管理并州,年纪轻轻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史书记载,他在并州期间"甚有令名",深受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拥戴。
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杨广在军事上的表现。20岁时,他被任命为行军元帅,负责统一江南的军事行动。这次南征规模空前,隋军兵分八路,水陆并进,总兵力达51万人。
杨广不仅要统筹全局,还要协调各路大军的行动,这对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杨广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合理调配各路兵马,最终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灭掉了陈朝,完成了统一大业。
这次胜利不仅展现了杨广的军事才能,也为他后来登基奠定了基础。
登基后,杨广展现出了更加宏大的政治构想。他要把隋朝建设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帝国,不仅要在疆域上超越前代,还要在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大运河的修建是杨广最著名的工程之一。这条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工程历时6年,动用了近540万民工,其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在当时堪称世界奇迹。
更重要的是,大运河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从此以后,江南的物资可以通过水路直接运到北方,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统一,也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可以说,大运河的作用一直延续到今天。
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同样令人震撼。杨广不满足于长安一个都城,要在洛阳建设一个更加宏伟的东都。
新建的洛阳城周长52里,比长安还要大。城内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三个部分,规划整齐,设计精美。
特别是皇宫紫微城,占地4.2平方公里,比北京紫禁城还要大。宫殿楼阁数以千计,装饰极其豪华。
据史书记载,宫殿内"金银为饰,珠玉为裳",金碧辉煌,被称为"天下第一宫"。整个工程耗时数年,动用民工200多万人。
在政治制度方面,杨广同样有所创新。他在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正式设立了进士科。
这一制度打破了门第制度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广还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他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作品文采斐然。他还下令编修各种典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在他的推动下,隋朝的文化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外交往方面,杨广更是雄心勃勃。他要建立一个以中华为中心的世界秩序,让周边的所有国家都来朝贡。
为此,他派遣使者到各国,宣扬大隋的威德。许多国家确实被隋朝的实力所震撼,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三】表面辉煌下的暗流涌动
在杨广治理的前几年,隋朝确实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各种大型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四方来朝的盛况让人感觉大隋帝国正在走向历史的巅峰。
然而,在这表面的辉煌背后,一些问题已经开始悄悄显现。这些问题起初并不引人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积累,最终成为摧毁帝国的致命因素。
首先是财政负担的急剧增加。虽然隋朝国力雄厚,但杨广同时进行的多个大型工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大运河工程动用了540万民工,营建洛阳动用了200万民工,这些数字听起来确实惊人。更要命的是,这些工程往往同时进行,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
史书记载,为了完成这些工程,朝廷不得不从全国各地征发民工。这些民工不仅要离开家乡,还要自备粮食和工具。
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为了应付征发,不得不变卖家产,生活陷入困境。
更严重的是劳动力短缺问题。由于大量青壮年被征发到各个工地,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农忙时节,许多地方出现了"稼失时"的现象,即错过了最佳的农时,影响了粮食生产。
社会秩序也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由于工程繁重,民工死亡率很高。史书记载,仅在大运河工程中,民工死亡就达到了十分之四五。
这样高的死亡率,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激起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各地开始出现零星的反抗事件。起初只是一些小规模的抗税事件,后来发展到拒绝征发的集体行动。虽然这些事件很快被镇压,但它们反映出的问题却值得深思。
朝廷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大臣开始担心国家的财政状况,认为应该适当放缓工程进度。但这些建议往往被杨广拒绝。在他看来,这些大臣缺乏远见,不理解他的宏伟构想。
更让人担忧的是,杨广似乎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他沉浸在自己的成就中,认为隋朝的实力足以支撑任何规模的工程。
每当有大臣提出不同意见时,他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严厉训斥。这种刚愎自用的态度,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边疆地区也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虽然表面上四方来朝,但实际上许多边疆民族对隋朝的统治并不心服。
他们之所以称臣,主要是慑于隋朝的军事实力。一旦隋朝出现问题,这些地区很可能会趁机反叛。
特别是北方的突厥,一直是隋朝的心腹大患。虽然隋文帝时期通过外交手段使突厥分裂,减少了威胁,但突厥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杨广虽然也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突厥,但效果并不明显。
东北地区的情况同样复杂。那里有一个叫高句丽的国家,实力不容小觑。这个国家表面上对隋朝恭顺,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他们一方面接受隋朝的册封,另一方面却拒绝真正的朝贡,甚至暗中与其他反隋势力勾结。
但在大业前期,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
杨广和他的朝臣们沉浸在空前繁荣的景象中,对潜在的危机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凭借隋朝的强大实力,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任何挑战都可以应对。
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景下,杨广却做出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
【四】致命决策:三征高句丽的疯狂之举
现在,该是揭开这个致命错误真相的时候了。这个摧毁了整个隋朝的错误决策,就是杨广的三征高句丽。
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杨广连续三次大规模征讨高句丽,动用的人力物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最终将强盛的隋朝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高句丽这个国家,建立于西汉时期,位于今天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隋朝时已经成为东北亚的一个强国。这个国家最擅长的就是看风向:中原强盛时就称臣纳贡,中原衰弱时就趁火打劫。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入侵隋朝辽西地区,隋文帝派30万大军征讨,结果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失败。这次失败让高句丽更加轻视隋朝,不仅拒绝朝贡,还公然与突厥勾结。
对于雄心勃勃的杨广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挑衅。
在他的全球战略中,高句丽控制的辽东地区是东北亚的门户,必须牢牢掌握在隋朝手中。因此,从大业六年开始,他就开始筹划征讨高句丽的行动。
大业八年(612年)正月初二日,杨广正式下诏大举进攻高句丽。
这次征讨的规模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隋军总兵力达1133800人,号称200万。加上负责运输的200多万民夫,整个行动动员的人力超过300万。
这个数字有多恐怖呢?按照当时隋朝5000多万的人口计算,相当于每17个人中就有一个直接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在古代历史上确实前所未见。
更让人震撼的是后勤准备工作。为了保证300万人的粮草供应,朝廷征发了无数民工日夜运输。
从江南到辽东,绵延数千里的补给线上,运粮队伍络绎不绝。仅运输一项,就动员了比作战部队更多的人力。
造船工程同样惊人。在东莱海口,工匠们要造300艘战船。为了抢工期,许多工匠竟然站在水中施工,"自腰以下,无不生蛆,死者十三四"。这样残酷的工作条件,反映出当时工程的紧迫程度。
二月,杨广从江都北上,准备亲征高句丽。三月,各路大军开始从涿郡出发。
这个场面史无前例:大军分为24路,每天出发一路,两路之间相距40里,整个出发过程持续了40天。行进队伍旌旗招展,绵延960里,声势浩大得令人震撼。
然而,从出发的那一刻起,问题就开始显现。首先是逃兵问题严重,许多士兵和民工选择了逃跑。杨广为此大发雷霆,下令捉到逃兵立即斩首,但仍然阻止不了逃跑的势头。
更要命的是后勤问题。300万人的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数量惊人。
从中原到辽东的漫长补给线,需要无数的人力物力来维持。许多运粮民工因过度劳累死在路上,史书记载"装运尸体的车辆,往来不绝"。
四月,隋军终于到达辽河。但此时军队的状况已经很糟糕。将士们每人要携带300斤的装备和粮食,在崎岖的山路上行军。
这个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背着另一个成年人走路,许多人不堪重负,将粮草丢弃在路边。
更严重的是,杨广在军事指挥上犯了致命错误。他过分相信数量优势,认为凭借百万大军可以轻松取胜,因此制定了过于复杂的作战计划。结果各路大军行动不协调,给了高句丽可乘之机。
高句丽宰相乙支文德运用了高超的军事策略。他先是诈降,亲自到隋军营中刺探军情,然后在隋军粮尽退兵时突然发动攻击。
在著名的萨水之战中,30.5万隋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2700人逃回,损失率高达99%以上!
这样的惨败在中国军事史上都极其罕见。百万大军出征,最后只有几千人回来,这对隋朝的震撼可想而知。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严重打击了朝廷的威信。
【五】不知悔改的再次疯狂
按理说,如此惨重的失败应该让任何一个理智的统治者清醒过来。但杨广显然不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在他看来,这次失败纯粹是偶然事件,只要吸取教训,下次一定能够成功。
于是,一个更加疯狂的决定出炉了。大业九年(613年)正月,距离第一次惨败仅仅过去四个月,杨广就下诏征集天下兵马,准备第二次东征。
这一次,他要投入比第一次更多的兵力物资,发誓要把高句丽彻底征服。
第二次征讨的准备工作更加疯狂。杨广不仅要征集更多的军队,还要修建更多的军事设施。
他下令在辽东修建古城,储备军粮;征发各地工匠制造更多的攻城器械;甚至开始募集民间的武装力量,扩大兵源。
但杨广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征讨的失败已经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老百姓开始质疑皇帝的决策,贵族开始动摇对朝廷的忠诚。更要命的是,那些一直被压抑的社会矛盾,开始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第二次征讨还没有正式开始,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就传来了:杨玄感造反了!
杨玄感是杨素的儿子,杨素曾经是帮助杨广夺取太子地位的重要支持者。按理说,杨玄感应该是朝廷的铁杆支持者。但连他都反了,可见问题有多严重。
杨玄感起兵时的誓词特别发人深省:"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这番话道出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
连身居高位、家财万贯的贵族都觉得需要起兵救国,可见杨广的政策已经把国家推到了多么危险的境地。
更让人震惊的是民众的反应。杨玄感起兵后,"百姓父老争相送来牛酒,百姓子弟到军门请求效力的每天有数千人"。这种现象说明老百姓对现政权已经彻底失望,宁愿支持一个造反的贵族。
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全力对付杨玄感。
虽然很快平定了这次叛乱,但他的反应极其残暴:不仅杀死了杨玄感及其同党,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株连,共杀了三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是被冤杀的。
更可怕的是,杨广还下令将那些在杨玄感围攻洛阳时接受救济粮食的百姓全部坑杀。
这些人只是因为饥饿而接受了起义军的救济,就被认为是"通敌",全部处死。这样的暴行,让更多人看清了杨广的真面目。
但即使如此残酷的镇压,也阻止不了民众反抗情绪的蔓延。大业九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山东人王薄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明确反对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很快在民间传唱开来。随后,刘霸道、孙安达、张金称、高士达等人纷纷起兵,全国陷入了动荡之中。
【六】第三次征讨与帝国的全面崩溃
面对国内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任何一个明智的统治者都应该停下来处理内政。但杨广的选择令人震惊:他决定进行第三次征讨高句丽!
大业十年(614年)二月,杨广再次召集群臣,计议征伐高句丽。此时的情况已经和前两次大不相同。
全国各地起义不断,朝廷的控制力急剧下降,参加征讨的军队"所在阻绝,军多失期",很多地方的部队根本无法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更讽刺的是,这时候的高句丽也已经疲惫不堪。连续两次大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自身消耗也很大。
面对隋朝的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婴阳王主动遣使求和,将叛隋投奔高句丽的斛斯政送还,表示愿意重新成为隋朝的属国。
按理说,这是一个体面收场的好机会。杨广完全可以宣布征讨成功,高句丽重新归附,然后回师处理国内问题。但此时的隋朝已经无力进行任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三征高句丽的代价是毁灭性的。据史书记载,这三次征战共征发兵卒、役夫达三四百万人之多,耗费的钱粮无法计算。原本可以让全国人民吃几十年的粮食储备,在短短几年内就消耗殆尽。
更可怕的是人口损失。隋文帝时期,全国有890万户,人口超过5000万。但经过杨广的几次大征讨,到隋朝灭亡时,全国只剩下200万户,人口锐减到不足1000万。
这意味着在短短十几年内,隋朝失去了80%以上的人口!
农村的劳动力更是严重匮乏。被征调服兵役、徭役的主要是农村青壮年,由于死亡众多,造成"稼失时,田畴多荒",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躲避征发,农民不惜自残肢体,这被称为"福手福足"。
全国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形成燎原之势。翟让的瓦岗军、窦建德的起义军、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都成了隋朝政权的心腹大患。
这些起义军不仅规模庞大,而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给隋朝政府造成了巨大压力。
面对如此严重的危机,杨广终于开始感到恐惧。大业十一年(615年),他北巡长城时被突厥围困在雁门,差点成了俘虏。
这次经历彻底摧垮了杨广的心理防线,他再也没有勇气面对北方的危机了。
【七】江都逃避与帝国的最终崩溃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做出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南下江都,再也不回北方了。
这个决定实际上等于放弃了对帝国北方的控制。长安是隋朝的都城,洛阳是东都,这两个地方是帝国的政治中心。皇帝离开政治中心跑到边缘地区,在政治上就是一种逃避和放弃。
更要命的是,杨广还公开表示要迁都到丹阳(今南京),彻底放弃北方。这个消息传出后,跟随他的十多万禁军彻底绝望了。
这些禁军主要是关中人,家乡都在北方,他们本来指望着皇帝总有一天会回去,没想到皇帝竟然要永远留在南方。
在江都的两年时间里,杨广基本上放弃了治理国家。他整日沉迷于酒色,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与此同时,全国的局势急剧恶化:李渊占领了长安,李密控制了洛阳周围,窦建德建立了夏国,杜伏威建立了吴国。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跟随杨广到江都的禁军终于忍无可忍。虎贲郎将司马德戡等人发动兵变,推举宇文化及为首领。三月十日夜,兵变爆发,杨广被捕。
面对死亡,杨广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帝王的尊严。他要求饮毒酒自尽,说"天子死自有法"。
但叛军拒绝了他的要求,最终用白练将其勒死。大业十四年三月十一日(618年4月11日),隋炀帝杨广死于江都,终年50岁。
随着杨广的死去,隋朝也宣告灭亡。这个曾经强盛一时的大帝国,就这样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迅速崩溃。
回顾杨广的一生,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他有着超越时代的雄心壮志,也有着不俗的个人才华。如果他能够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隋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长久的王朝。
但是,三征高句丽这个错误决定成为了他人生的分水岭,也成为了隋朝的转折点。
这个决定看似合理,实际上却超出了国家和人民的承受能力。更致命的是,在遇到挫折后不知反思,反而变本加厉,直到把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杨广的故事告诉我们,治国如治身,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再宏伟的理想,也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再远大的目标,也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超出能力范围的冒进,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三征高句丽,一个错误的决定,摧毁了一个强盛的王朝。这样的教训,值得所有后来者深思。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而杨广就是历史给我们上的最深刻的一课。
最专业股票配资论坛,股票开杠杆,股票配资算非法经营罪吗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